更新时间:2022-12-06 06:27:10作者:未知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普通民众吃粽子,赛龙舟。过传统的节日,是对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根的延续。
说到端午就不能不说屈原,说到屈原就不能不说《离骚》。
《离骚》很美,然而离骚也很长,而且呢古文拗口难懂。
整篇地把离骚读下来,对现代的人来说,或许会让人厌而弃之。但就读一读《离骚》中的精美句子吧。也是聊胜于弃之不读吧。摘录一些我觉得精美的句子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之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之善淫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举贤才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
瞻前而顾后兮 相观民之计极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信美而无礼兮 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 周流乎天余乃下
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户服艾以盈要兮 谓幽兰其不可佩
兰芷变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
何离心之可同兮 吾将远逝以自疏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百家争鸣不等于无中生有。当今文化界真是牛鬼蛇神、妖魔鬼怪丛生。有为秦桧翻案的,有推翻源于历史记载的民族英雄的,有问朱元璋如何收复梁山好汉的,有人建议不准农民烧柴做饭的。总之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与“金点子”源源不断涌向各类杂志与网络。今看到这个标题,明显是在否定历史记载的端午节是源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这一事实。其用心是想否定屈原是爱国诗人,用心太险恶了。
此事说来话长,长话短说吧。目前为止,比较权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大众熟知并此件认可的,一种是一家之言。先来讲第一种: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从其姓可知,他的先辈为楚国王室,他是春秋初期楚武王的儿子瑕的后代。因为这份王室血脉,他自身所带着的强烈的国家责任感,让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楚国强大。可惜他生不逢时,楚怀王先用而后弃,继任的楚顷襄王又将其就放到汨罗江畔。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听到楚怀王客死秦国的消息后,他再也承受不住,终于满怀悲情投水自尽。楚民听闻后,害怕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故而向水中投糯米团喂鱼。自此以后,就有了包粽子的习俗。另一种说法是郭德纲的一家之言,屈原流放后,每日在江边吟诗,吵得周边渔民打不到鱼,渔民都非常恨他,在得知其跳江后,纷纷做了糯米团投入水中,砸他防止他再游上来,以后就有了这个习俗。
在众多描写端午节诗词里,我最喜欢的当属宋代词人欧阳修写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因为在这首词里有景有人有美酒,读完仿佛身临其境。
词人欧阳修用极其生动活泼且简洁的笔墨,一笔铺陈的是与端午节有关的民风民俗,用笔也十分生动有趣,不死板也不哀怨,特别符合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家家户户挂艾草的热闹场景。
这首词主要描写的就是端午节里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描写了夏日里的风光,比如石榴花就是最好的证明,红得似火热烈无比,好似词人要以此来衬托声势浩大的端午节,尤其是以“妖艳”“金盘”“绿杨”这样色彩鲜明的词去点缀端午节的热闹场景,让人读完心情愉悦,仿佛真的来到了欧阳修描绘的画面里,一派热闹祥和的氛围。
其实我喜欢欧阳修写的这首词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比起其他描写端午节沉重的画面感,这首词的画面感生动斑驳很多,我认为端午节就应该热闹,提醒我们记住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应该珍惜当下,努力生活,毕竟端午节里的习俗也比较有趣,不应该悲伤。
以上便是我的见解,不当之处还请指教。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他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加之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一、端午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二、端午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三、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四、端午饮雄黄酒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祝头条好友端午节安康!
秦国大军攻破楚国的都城,到时被贬的屈原听说后,失望至极,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
屈原虽然不受楚王的重用,却深受民间爱戴,后来楚国人划着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鱼虾破坏他的尸体,人们就把米装进竹筒里扔到汨罗江里。
后来演变为粽子和龙舟。因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又有人说端午节是诗人的节日。
请提点,共同学习!
古人“五”“午”通用,是盛行古代百越地区举行祭祀的日子。五月仲夏多流行皮肤和肠胃的疾病,这是由于恶劣的环境造成的,很多古书籍都有记载,五月初五是恶日。
纪念屈原和伍子胥都是后人临时添加的,屈原是史马迁据民间传说而写出的人物,历来都有争议。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故里今湖北宜昌秭归。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因遭到楚国贵族的排挤,被流放汨罗,自己的抱负得不到实现,当闻楚国被秦军攻破时,投身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人们为了纪念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每年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汉文化圈,韩国人处处跟中国争正统,让人真是不可思议:李时珍是韩国的,张三丰是韩国的,活字印刷术是韩国的,屈原是韩国的……前不久又要把我国的武术国粹太极拳进行申遗,对于韩国人不讲历史,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行为,我们感到无比愤慨,对韩国人的无耻行为必须勇于揭露和坚决制止。
谢谢邀答。
(1)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李白>
(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
(3)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泪。
(4)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5)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6)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应该过,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果屈原没投江,有很大的可能沒有今天的端午节了。因为屈原投江前的端午节是祭祀龙的节日。那时楚地还到处有龙的形象。屈原投江后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才使端午节保留了下来。在大多数封建统治阶级都只想把龙凤文化霸占的思想下,取消端午节是心然的。因为这里面藏了一个关于龙的秘密。就是普通人的大部分都能成龙的,身活心灵,身心健康,幸福快乐,有智慧是其目标。五月五,端午节。五,午,无,舞都是一个舞字,端有起源,开始,中心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有中心的舞,转起来吧,跳得多了,就会成龙。所以感谢古人智慧,让我们都成为真正的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