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喻和通感描写音乐的句子

更新时间:2023-12-19 10:58:27作者:佚名

全曲一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重柳枝,如烟如梦,若有若无。然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丝丝缕缕缠绕在青草从中。

运用比喻和通感描写音乐的句子

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经过山路的盘旋和水草的掩映,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在这醉人的如画般的仙境里,留念忘返。继而曲调渐趋平缓,变的低沉,幽深,还夹杂着些许哀怨和倾诉之情。想是高山上的流水突然遇到岩石的阻挡而不得不沿岩蜂中渗透开去。就好象压在石头下的种子,已经萌芽正要破土而出。。。但是在这个时候是最沉闷的时刻,它需要积聚力量,于是选择了低格调,极富古韵之美。让人想到在夏日的夜晚里,一轮明月从旁边的云层里俊逸的滑过。使人顿生怜悯之心。

突然一个清越优雅的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它是那么的富有美感,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它有画面的和谐,更有冲破阻力的自豪。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同时又把水流置于山林和野草万林之中。它们相应成趣,活脱脱的勾勒了一副世外桃园的美景,使人心胸开阔,想翩然起舞。甜丝丝,乐陶陶。五脏六腑无比伏帖!尔后,流水渐深,一直下至深潭,如细丝般润物无声,因为现在的声音已经恢复到先前的清柔,缓慢了。像流水落地的声音轻轻又悄悄,柔韧的舞姿飘飘又洒洒。似乳燕呢喃,如流水下落,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而此时我却沉浸在美妙的古典音乐里不能自醒,早已忘了这首曲子早已弹完。。。

2. 怎么样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音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像《梦中的婚礼》这首钢琴曲,我就可以这样描写:在梦之国的边境,一堆篝火冉冉升起。

望着远处高高的城堡,他又回想起过去的一切。

这次回来,他不知道是对是错,但是,他却无法不回到梦之国。离开了6年了,是该回来了。

一颗流星划过了天际,留下了一道眩目的光辉。

他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流星时,他的心中忽然有一种很失落的感觉:流星是不幸的,它的爱在天上,但是,从它成为坠落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永远不能拥有它追求的爱。然而,他的老师却对他说,一个人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那么,他的灵魂就会成为一颗流星。

他永远都不能理解这种想法,离开心中的爱,那么幸福还能存在吗?

一片轻轻的白羽落在他手背,他抬起头,哦,下雪了!冬天的梦之国就如梦般美丽,但是,也如梦般虚幻。伤心的记忆,又一幕幕的在他脑中重映。

那一年的冬天,也是下着雪。至今,他还是觉得那一年,就像一场梦。可惜,这场梦,他永远都不会醒。

认识她的时候,他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在魔法学院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她。那一刻,他有一种感觉:他的生活,将会改变。是的,他的生活,的确改变了,他想不到这位让他以为是上帝遗留在人间的天使的女孩竟是梦之国的公主,他更想不到,他和她竟会成为朋友。

然而,他心里却十分清楚的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只当她是朋友。因为,从看到她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注定了永远逃不掉爱上她的命运。这也注定了他从此将生活在痛苦中。他知道,即使他是多么的爱她,而她却永远不可能爱上一个平凡的人。这使他不敢将这份爱对她说,只能将爱深埋在心底。

但是,有一天,他终于压抑不住心中澎湃的感情了,他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

他伤心的离开了梦之国,流浪在外的他,在寒冬中遇到了他现在的老师。他的老师收留了他,并教给了他许多知识,技能。

六年,一转眼过去了。在这六年中,他一直希望可以忘记她,可是,他非但不能忘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反而发现自己更爱她了。六年中,他无时无刻不想她,无时无刻不爱她……

告别了老师,他要回梦之国找她。

现在,他终于回到了记忆中。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他在阳光中走向城堡。

城堡中一片喜庆的气氛,到处都挂满了彩旗,人们都欢乐的歌唱着。

“今天,难道有什么喜事吗?”他问一位路人。

“今天,公主将和邻国的王子举行婚礼!”一刹那,他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他呆住了,六年的期盼,在一瞬间,划过他的脸,坠落在雪中。

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缓缓的朝教堂走去。无论如何,他都要见她一面。

人们早已在王宫到教堂的路上等候着公主的到来。他站在人群中,静静的等待着。当公主牵着王子的手,走出王宫时,人群沸腾了。

他注视着公主的脸,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她了,从今以后,他将永远离开梦之国,他要忘掉所有的记忆,忘掉所有的痛,忘掉深深的爱……

当她走过他前面时,他们的眼神碰到了一起。忽然,他拨开阻挡着人群的卫兵,冲上前去。

卫兵拔出配剑,但是迟了,他已冲到了公主前面,他张开了手臂,那一刻,他看到了公主惊恐的表情。

“别怕,我会保护你的。”他轻轻的说。

他感到后背一阵刺痛,他听到了利箭穿过身体的声音。

缓缓的,他倒在她脚下。在刚才,没有人看到,对面的人群中,一支弓箭对着公主。

……

他睁开眼,她穿着婚纱,含笑看着他。在他们旁边,天使为他们唱着祝福的歌。“这是梦吗?”他喃喃的说。“有梦,就够了。”他握紧了她的手。

……

一个凄美的故事宛如再弹奏一首悲伤的音乐,像一颗流星划过城堡的上空,又仿如一滴幸福的泪。

(最后一句就是通感,根据原文稍作了修改)

3. 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拟人还是通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用通感把杏花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让人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因为红杏是物,不可能有人的一些行为,而富于它人的行为钱钟书在《通感》中也引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和苏轼“小星闹若沸”(《夜行观星》)云:“宋祁和苏轼所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绘成好象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两句都是‘通感’或‘感觉移借’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的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触觉和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好些描写通感的诗句都是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不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颖、奇特的字法,例如前面所举宋祁和苏轼两句.”另外,补充一下: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不同于比喻,但是在运用通感的时候,一般兼有“比喻”的修辞格.通感应是一种修辞格,与比喻、移就、比拟是并列的,它们之间并不互相冲突;如果一个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喻或移就或比拟,这是兼格.修辞学上一直是承认有兼格存在的;即便是一段文字同时使用“通感”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格,也可从钱钟书先生《通感》中的又一段文字里得到间接的证明:“我们《礼记》里的《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主要跟视觉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通 “坠”),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乐记》里那一串体贴入微的比喻,使亚里斯多德的枯燥、粗略的说法相形见绌,同时也比后世诗歌里一般对声音的描写多一层曲折.……也许不但指听觉通于视觉,而且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钱先生这里就认为《礼记》中的那段文字既有通感,又是比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第四题在比喻中谈及通感,题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你觉得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可以肯定是合理的,合理在这种比喻的相似就是感觉的相似.这说明了教材编者也认为通感和比喻在这样的句子里完全可以同时存在,而不是认为只有通感而没有比喻,或认为只有比喻(或叫“特殊的比喻”)而没有通感.这样,像“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应是兼用比喻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感觉用比喻句的形式表现出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甜柔的笑声”——应是兼用移就和通感两种修辞格,是把“通感”的感觉用移就的谴词方式来表现;“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父亲的鼻子直叫唤.”——应是兼用比拟、通感、移就三种修辞格.从直接把“香味”当成能“叫唤”的人来写的角度看,是拟人,属于比拟;从“响亮”不寻常地去修饰“香味”的角度看,是“移就”;从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能感受的“叫唤”、把感诸嗅觉的“香味”诉诸听觉或视觉能感受的“响亮”的角度看,是地道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