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更新时间:2019-07-16 14:19:17作者:李天扬老师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4月11日,星期五,晴。最近,我们开始了期中考试。在4月9日我们考了外语,但都不理想,外语本是我的强项,可这次只得了94分:错了2道听力和2道选择。就连外语最好的同学也只有99、98分。在10日,大家又考了语文,但是也不怎么样,基础和阅读扣分在5分以内的几乎没有,结果全班被语文老师骂了一通。还好我只扣了2分,好像是全班扣得最少的一个。11日的数学最好,得了100分,不过全班有11个呢,也算不了什么太好。”
一篇学生日记引发思
读了这样一篇学生日记,你是否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一场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评价·创新·发展”上海小学校长学术论坛昨日在大宁国际小学举行。当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所长崔允漷教授将这样一篇他在工作中“偶遇”的学生日记呈现在大屏幕上时,引发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思考。
“为什么孩子考了100分,一点愉悦感也没有?甚至潜台词就是最好全班只有他一个人100分,其他都不及格,这是你培养出来的人吗?”崔允漷直言,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一定是教育的评价环节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了对学生进行终极性评价,特别是重视和升学有关的评,因此,学科考试和分数成了重中之重的东西。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应当做出改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表现评价”,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做事、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综合素养。“就像我们要考一个驾驶员是否尊重生命,不是看他交通规则纸笔考试考几分,最好的方式是把他这一个月的行车记录仪的数据拿过来,通过数据看他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在哪个层面。这就是价值观的评价,这就是情感评价。”崔允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