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名句

更新时间:2022-12-09 08:36:23作者:佚名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为兖州兵曹,一生仕途不得意,为人旷达不羁,号称“吴中四士”,在初盛唐之交的文坛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的传世诗作仅《全唐诗》所录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句句深刻入骨。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名句

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永无止境。江边上空的明月一年复一年,永恒不变。这两句话描写了人世间的无穷变化。

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那江边谁才是最初看到月亮的人呢?那月亮又在哪一年最先照江边的人呢?

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两句话描写月下思妇和扁舟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如白云般悠悠漂泊的扁舟游子,望着昔日离别的青枫浦,不堪忍受离别的愁苦。

四、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是谁在那今夜的扁舟之中?思妇在明月映照下的高楼里单衾孤枕,同样愁苦不堪。

五、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写月圆如轮、光照江天、水光天影、浑然一体的春夜景象。

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水浩荡无边,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圆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就像与那潮水一起涌现出来。

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水光闪动的样子。此写明月在天、光映春江、江流千里的春夜之景。

八、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弯弯曲曲的江水环绕着长满芳草的郊野流去,皎洁的月光洒在花林上就像结了一层白白的细霜。

如何理解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宇宙的困惑,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古诗文中。不只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富有同样哲理意味的古诗文不在少数,比如李白的一首诗《把酒问月》,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展开思路,共同感慨一下古圣先贤们的集体智慧。

  • 首先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


  • 再来看李白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唐·李白


今天我们不对全诗做整体评价,针对题主的问题,仅节取两首诗其中的四句作对比。因为这四句诗,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谓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且往下看:

  • 《春江花月夜》这四句是: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 《把酒问月》这四句是: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了:

此两首四句诗均以人、月、流水为一组意象,以明月为永恒的见证,江水无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诗人们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暂上落笔悲伤,转而从人类的绵延中展开话题,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无穷无尽的人类,同永恒的月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恒的画面,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 我想,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也正是《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关键之一。而不仅仅是这几句诗,全诗整体的水平也达到历史巅峰,意境空灵旷远,葆蕴人文精神。历来对此诗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譬如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韵律宛转悠扬、饱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可以说将诗歌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说其盖全唐并不为过。

而大约就在300年后的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规劝客人的一段话,也富有同样的哲理意味。在这里,姑且引用这段话再次来阐述一下李白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苏子与客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唐宋两代,时隔岂止百年,张若虚、李白两人同苏东坡在不同的时空中,迸发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过各自的诗句,仿佛电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传达出了同样的人生经验和感受。从这方面来看,人类恍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环往复,永无停歇。

时至今日,较之往昔,虽然物质世界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是精神层面上,古往今来人人都是平等的,再丰富的物质世界终究只是表象和诱惑,正如苏东坡所说: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 或许,正是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阐述,才是这些古诗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诗句阐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探求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冥潜于智慧的最深层次,无论经历多久的沧桑岁月也掩盖不了这些的光芒。

问题回答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我还想顺势继续说一些题外话:

关于永恒的话题,“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禁又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是的,与斯文也,吾今览之,感同身受矣!

李白、张若虚、苏东坡三人写水,写人,写月,在不同时空里,发出了一致的感慨。这不正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吗?真叹服于王羲之这一高明的预见!

有诗为伴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今夜有幸李白、张若虚、苏东坡、王羲之四人做客圆桌,一起探讨关于“永恒”的话题,拨开云雾见月明,以往心中的些许苦闷顿时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今夜,他们四人做客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会议之后,他们继续秉烛夜谈,畅所欲言,正所谓“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酒言欢,相见恨晚,感慨万千,彻夜不眠,相与畅谈乎采采,“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别的诗为什么没有被传诵

谢邀拟答。

全唐盛世,神州存史。浩浩翰海,如江过鲫。朗朗乾坤,星云耀驰。若虚留诗,墨汁芳遗。区区两枝,香雪梅稀。同称四士,翁章孤啼。只形影单,积尘着迷。春江花月,惊艳落地。代答梦还,章显精劈。知章挚友,同朝袍裔。诗众若虚,你迷我迷。日长夜短,当问四季。木轻水重,风抚萍移。洛阳画贵,蔡伦造纸。欲知缘由,深究青史。人以诗扬,乘风万里。名借书彰,汗青洒地。千年悠悠,斗转星移。古题今问,依根存理。,八戒刨底。和者盖 寡,阳春作题。凤凰惜羽,燕雀 衔泥。悠悠万事,存在合理。梦归前唐,花问沉鱼。正本清源,考证历史,传涌之事,天知地知。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照例先引用全诗:

是不是看得有点累?其实唐诗以格律体为主,主兴七绝,五绝,七律,五律。也就是说唐朝的诗歌虽然风云激荡,但是言简意赅,虽然也有排律,乐府诗,但是唐诗在文学上的印象就是近体诗(格律诗)。

那么张若虚的这首齐梁体风格的宫体诗是如何“孤篇盖全唐”的?

其实他根本盖不住,唐朝人自己也不认的。元稹强势推出杜甫之后,杜甫的忧天下之心,格律体之精撼动了浪漫绮丽,飞仙遗诗的李白地位。所以元白之前,唐人说诗,是以李白为尊,李杜互争长短之后,韩愈来了句“李杜文章在,光芒万古长”直接焊死了唐诗的双雄地位。格律体以杜甫为诗圣;歌行体以李白为诗仙。

《春江花月夜》和《将进酒》放在一起看看?不用比的。

但是一首诗歌得到如此推崇,肯定有原因。

张若虚的时代,正是初唐,是诗歌理论大爆发的时代。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反对“齐梁体”,主张“建安风骨”。提倡复古,后来直接走偏,进入了仿古;以宫廷诗人为主的流派进入了格律体的创造时期;南朝齐梁体;魏晋玄学,佛学,道家思想对诗歌的入侵;陶渊明的隐士田园风,百花争艳,一片混乱。看李白的诗就知道,连他也摸不大清楚方向。

但是,大家都是反对齐梁体的。高层文人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齐梁体,又称宫体诗。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其实齐梁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丰富的表现力造就了盛唐的诗歌高度。

齐梁体的真正问题在哪?而在于“兴寄都绝”,只写风月,不说正事。

《春江花月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尝试,这首诗其实就是齐梁体。所描述的景色、闺怨、征人,也是齐梁体常用题材。但是他有所发展,他用“彩丽竞繁”的诗风表达了一个大主题:对时间的关注。这种厚重的主题,是齐梁体从未有过的。

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发展代表了唐诗未来的走向:对宏大主旨的关注。

闻一多先生说过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在当时的背景下,挽救了齐梁体被唾弃的命运。

在这之前有齐梁闺阁诗,感叹时光飞逝,但是把繁复艳丽的写法和宏大主旨相结合的就是从这首诗开始,并开创了唐诗古风,格律诗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孤篇盖全唐”也未尝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文中共有多个"月"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来有“孤篇压倒全唐”的说法,不得不说实在是篇很优秀的作品。

诗文中的“月”字也是频频出现,据统计共有十五处出现了“月字”。十五处分别为: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何处春江无月明”

3.“月照花林皆似霰”

4.“皎皎空中孤月轮”

5.“江畔何人初见月”

6.“江月何年初照人”

7.“江月年年望相似”

8.“不知江月待何人”

9.“何处相思明月楼”

10.“可怜楼上月徘回”

11.“愿逐月华流照君”

12.“江潭落月复西斜”

13.“斜月沉沉藏海雾”

14.“不知乘月几人归”

15.“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得不说,真多啊!但这自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为后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

在中国诗词歌赋中,有那些可以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较高下

春江花月夜,赏析:一幅美景啊,看那月亮已经亲吻那江岸边的柳发梢了,真是深情款款,轻轻绕绕。看那沿江岸不知名的花儿,此时此刻含情脉脉,竞相芬芳,.花月映水,缕缕清香,春风舞动,醉了游人,醉了江水,醉了江岸,醉了星月,,,点赞!

如何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王勃的《滕王阁序》

一、关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近现代得到了极高的赞誉,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此诗之美和价值的重新审视,并盖以“孤篇压全唐”之称。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个论断,跟下面两位学者的评论有关。

清末学者王闿运评其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的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书中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王闿运的“孤篇横绝”,不是指横绝整个唐诗,而是相对于齐梁以来流行的宫体诗。

而闻一多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是指相对于齐梁隋唐以来的宫体诗。

其实他后面还有一句:

其实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点评非常精确独到,其实完全可以充当这个问题的回答了。我节选一部分,以资品鉴。

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所以,虽然古往今来很多学者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但“孤篇压倒全唐”其实是种谬论,是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误解和吹捧。

当然,“春江花月夜”的确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那么一首诗,首先它语言要优美,其次要有内在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是它有意境和境界,有深度的思想和美的内涵,或者诚挚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在语言上自不必说,它超出了优美这个范畴,是比优美更美一个维度的语言。既华美流丽,又绚烂多彩,让人目眩神迷。

在意境上也呈现出多种面貌,既有“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浩渺,也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幽美朦胧;既有“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明逸;也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空灵,可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颉颃。

事实上,他营造的意境,除了美学上的,还有哲思上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诗,有着超越本体的宇宙意识,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而且这句诗,不像同类诗句那样,要么悲伤,要么颓靡,要么孤寂,它没有消极色彩,是以一种淡然、恬静、从容的心态面对“时空事物”的变幻和更迭。

总之:

《春江花月夜》在群星闪耀的唐诗里面是一颗明珠,但不是最亮那一颗。

这就是我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二、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

之前我已经回答过关于《滕王阁序》的问题,我把原答案再复述一遍。

如下:

我们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阁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过洪州(江西南昌)时,在都督阎伯玙于滕王阁举办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后,因渡南海而溺水,虽然被救了上来,但因惊吓过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的绝笔之文,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骈文最后的绝世挽歌。

所以在谈《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时,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所谓的文学成就是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还是相对于“骈文史”而言?或者单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

1、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包容太广大了,内容也极其丰富,优秀的作品灿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四书五经,诗歌,辞赋,骈文,散文,曲子词,小说等等。不说屈原的《天问》这样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跨时代作品,亦不说庄子的《逍遥游》,单说《离骚》对中国文学发展和影响,也是《滕王阁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读本《古文观止》里,还有许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艺术和思想性上,都可与之颉颃。

如其写景之名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 《岳阳楼记》

这段写洞庭湖,写得很有气势。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论辞采的流丽,亦不输于勃之作。

当然,讨论到这,很多人都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事,这的确是千古写景绝句,无可比拟。不过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放在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史里,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只不过骈文发展到王勃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式微了,强弩之末。王勃生于六朝文风渐微的时代,为骈文的落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篇章。


2、相对于骈文史而言

我们都知道,骈文起源于六朝,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骈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时候,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魏晋以来的文风存在着“浮靡绮丽”的弊端,开始改革,提倡质朴的文风。

如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曰:

到唐朝中期,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将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但即便韩愈反对浮靡的骈俪文,也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另眼有加,对其很是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对六朝文风的改变有重要贡献,不仅扩大了诗文的题材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宫廷,还使六朝以来颓废淫靡的文风开始向清新刚健转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滕王阁序》。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骈文的规则形式,无论是用典、辞藻、声韵、对偶,都可与巅峰时期的骈文相媲美,最最关键的是此文读来畅快淋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比六朝骈文多了一份清新刚健。

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又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骈文史里,《滕王阁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经典!

也是骈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骈文的挽歌。正如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样,留给我们的,是绝世之响。


3、单论本身的文学成就

前面已经讲过了,再补充一下。

我们在谈一部文章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还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读来,有凌云之气,挟风雷之声,读之令人奋发!里面很多名言,在这个时代,仍然震耳发聩,仍具有启迪人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理论,仍能引起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鸣,在这一点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备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诫人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永远别放弃心中的理想。

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上,辞采华丽流畅、清健高华,如彩云排空、长虹贯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况还有“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佳句。单论辞藻,后世文章,莫有与之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