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9 05:46:37作者:未知
或许我们这辈子都会路过许多风景,当时也都是看看,没有特意地去欣赏,脚步匆匆。但有一种风景却只会路过一次,就停住了脚步,错过了便再也看不到了。而且这种风景,却是在最美好的年龄遇到的,爱上的。
这是什么样的风景,她是春天最好看的花,夏天最凉的风,秋天最美的落叶,冬天最暖的太阳,她就是这般好,可惜最终还是错过了。
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诉说这样的遇见,多少次记忆模糊,却又再次想起。而今天却被沈从的一段爱情语录触动心弦,仅39个字,读到这话时却莫名地一阵心疼,文字如下: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湘行散记》
读到这句语录,就感觉好像在说自己一样。我喜欢旅游、喜欢古代建筑、喜欢小桥流水、所以走过许多地方的烟柳画桥、看过许多种好看的云,也尝过许多地方的美酒,却唯独爱过一个年龄刚好的男人。
他很成熟,很有才华,给人一种很稳重,很有安全感的感觉。他也喜欢写情书,我也是被他成熟的外表和才华所吸引,最后不可自拔。他就是我所说的最好看的风景,一生中只能见到一次,也只会见到一次,也不愿再见到。
算命先生说我会爱上一个大我12岁的男人
起先还不相信。最后不得不相信了,而且爱得不可自拔。我们是在蒙古的草原上认识的,他不会骑马,是我教的,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送给我,我就爱上了他。
起先是不知道他有家庭的,后来才知道,再说他也一直跟我说他是单身。他为我在蒙古呆了两年,这两年对于我来说是我最美好的时光。
之后他的妻子来蒙古找他了,而我却成了一个罪人。因为我们家族的人是最讨厌这种事,觉得很不光彩,毕竟突然间就成了小三。这种打击,是很难承受得了。
他跟妻子走了,我很伤心
后来他跟他妻子走了,我很伤心,再后来他写信给我了。说很想我,让我去他那儿重新开始,他愿意跟他妻子离婚。而我却迫于家族压力,没有哪个勇气,就错过了。
后来1年多,我想去找他,去他写信的地址后发现他已经搬家了。不在那里,之后我再也联系不到他了。心里很后悔当初没有勇气。
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而我至今也是单身一人。因为这事儿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家族的人都知道后,对我很有偏见。
不曾后悔相识一场,却后悔没能好好把握
但我不曾后悔过,毕竟我们是真心相爱过,倒是时常觉得对不起他,毕竟是我放弃了他。所以很多时候,每每想起都有些后悔,有些难过。
本来已经走出了阴影,可是今天又看到了沈从文这段语录,就莫名的心痛了一阵子。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辈子便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说沈从文触动心弦的语录,仅39个字,读到这话时却莫名地一阵心疼,久久不能忘怀。
文/启路文学/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告白。
第一次见到她时,是在炎热的七月,自此,对她的爱恋,便如头顶上那轮烈日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她的回应是漠然的。家世显赫的她,怎会看上这个乡下来的穷作家?
张兆和的拒绝,并没有阻止沈从文追逐爱的脚步。即使相隔两地时,他对她的爱恋也不曾消减,化作了一封封饱含思念的情书。他说,多数人愿意匍匐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许是沈从文的深情和执着,真真打动了她,又或许,是沈从文的突然离开,让这位高傲的女子突然成熟,明白了曾经拥有那份爱恋弥足珍贵。她终于答应了他的追求,尽管彼时她并不清楚,自己是否也同他一样情深。
婚后的他们,有过一段甜蜜的回忆。在那些离别的日子里,他们用书信传递着彼此的情思。在信的这头,他总是深情地唤着她“三三”。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三三,你只看我信写得如何乱,你就会明白我的心如何乱了。我不想写什么,不想说什么。我手冷得很,得你用手来捏才好。”
“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得轻轻的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
“日中太阳既好,景致又复柔和不少,我念你的心也由热情而变成温柔的爱!我心中尽喊着你,有上万句话,有无数的字眼儿,一大堆微笑,一大堆吻,皆为你而储蓄在心上!”
然而,生活的拮据,思想的不同,加之战乱的离索,张兆和对于这位与他相处了数十年的伴侣,终究是缺少耐心去了解的。她指责他收藏文物古玩,生活奢侈;指责他醉心于对文物的研究,不追求思想的进步。却忘了,对这位相伴一生的爱人,多一些理解。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只是,这一切对于他,明白得太晚了。
若不能相知,相守亦是幸福。对于沈从文而言,他是幸福的。夜晚,能与他
谢邀,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加上一个“文学”,关于沈从文,大家先了解一下关于他的介绍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33年,一个抗涨时期能为国出来连任教书先生实属不易;爱国不是口口念叨,付出行动的他选择走向了新中国富强文化大道,就在当时来说,他的学识,经验,还有对历史的体验,所谓当上老师是一代学子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肯定。
沈从文与范曾,都是中国当代文化闻人。一个以文章、文物研究名世,一位昂然以书画大师、学问大家自居不疑,表面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实际上曾是师徒关系。
他们二人之间,相差36岁,是两代人,是前后辈。范曾年轻还不名一文时,很恭谨地拜沈为师,沈从文亦非常看重他,也正是在沈从文的帮助下,范曾得以在当时的历史博物馆谋职,逐渐踏入主流的文化圈。
后来,“丙午丁未年”劫难来临,范曾不仅和沈从文断绝关系,甚至落井下石,主动告密诬陷,师徒二人彻底决裂。沈从文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谈到(见《沈从文全集》第25卷“书信”辑),这是他晚年,最感惨痛的一件事情,此后他再不也不提范曾的名字了。这是当代文化界非常著名的一段公案。
一,沈、范结识之缘起
1949年,躲过生死线的沈从文,被安排进入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特别关注于周恩来交付给他的服饰史研究任务。
到了60年代前后,沈从文的处境实际已慢慢改观。根据凌宇《沈从文传》所述,1958年当时的文化界领导周扬甚至拟请沈出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只是被沈所推卸。也就说,当时的沈从文,已有重新受到重视的状态,是有点话语权的。
据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一文所记载:1962年,范曾24岁,即将从中央美院毕业。为了能有一个好工作,范曾“天天给沈从文写信”,表达崇拜之意,甚至有一回“梦见沈先生生病,连夜从天津赶来”,这份谦恭和卑微让沈从文非常感动,于是找了关系,帮助范曾如愿调入历史博物馆美术组,成为沈从文的助手,从中国古代服饰做插图。
以上所述,范曾在自己所写的《范曾自述》一书中也是这么表述的。这就是他们关系的缘起:沈从文对范曾有提携之恩,二人是师徒关系。
二,沈、范反目之原由
这是一对都极有才华的师徒,但是好景不长,到了66年前后,两人关系陡然破裂。破裂的原因,是因为范曾无中生有的中伤和诋毁。归纳起来主要有二:
1,范曾陆续贴出十多张大子报主动揭发、诬陷沈从文。这段事件的主要证据,除了“知情者说”之外,主要来自于沈从文当时及此后所写下的文字:1966年7月的《一张大子报稿》、1969年11月《致张兆和信》、1975年2月的《致一画家信》、1977年4月的《致汪曾祺信》。
在这些书信中,沈从文说,“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说是丁玲、萧乾、黄苗子等,是我家中经常座上客,来即奏爵士音乐,俨然是一个小型裴多菲俱乐部”,总的罪状有“几百条”,分布在“十二大张纸”,其中只要“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了几百条”,“无中生有”、“无一条成立”。
2,范曾落井下石翻面,处处公开羞辱前恩师沈从文。沈从文在《致张兆和信》、《致汪曾祺信》等文字中谈到,范曾“损人利己”,“为人阴险”,“业务上常识不够认真学”“善忘,“太只知有己,骄傲到了惊人地步”;认为范曾到历史博物馆十年,“还学不到百分之一,离及格还早”;对范曾好攀附名人表示鄙夷,说他“大画家”的名头与“名人”身份都是到处设法而来,说范曾只是“在一种‘巧着’中成了‘名人’”,实际上就是一“中山狼”。
这一点,最有名的说法,来自劫难过后黄能馥对沈从文的采访:据说那时范曾画了一幅屈原像,沈看后,善意指出一点服饰上的问题,不想范曾突然指着苛骂,“你那套过时了,收起你的那套,我这是中秧批准的,你靠边吧”,沈从文黯然而退。据黄能馥回忆,那天采访最后,沈从文意味深长地感叹了一句,“一辈子没讲过别人的坏话,我今天不讲,会憋死的”。
这些事,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事情。再后来,范曾写《我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对于这些指控倒也是基本承认了,只是辩解说,“大家同样概莫能外地在层出不穷的运动中颠簸所导致的”。
我当初看到这一段,心里想,范先生到底是聪明绝顶之人,所有的成就他都巧妙地归给了自己,而所有的错误,他都乐善好施地推给了一个叫“时代”的东西。
2018,7,29, 晚
沈从文,小说家,代表作《边城》,写天真烂漫的少女翠翠和一对亲兄弟恋爱的故事,表达了湘西人民纯朴善良的品质。
沈雁冰,又叫茅盾。文学家,著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很出名。
现代著名作家,他写的散文有小说的穿插,别有特点。另外,对历史文物也颇有研究。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一生出版了二十多个作品集,代表作品有:《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钢镜》等。主要作品:《龙珠》、《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龙凤艺术》等。
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长篇小说《边城》。
《边城》为沈从文小说的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它从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毫无疑问,当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
沈石溪,作家,动物专家。代表作品有《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猎孤》等。其中《第七条猎狗》则是沈石溪的成名作。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沈石溪非同寻常的讲故事的能力。作品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和他第七条猎狗的故事。
老人闯荡山林40余年,却从没得到过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深感遗憾。直到第七条狗的出现,老人才略感欣慰。因为第七条猎狗是来自军犬的后代,品种优良,它“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一“赤利“,“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
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遇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老人一枪没能将野猪毙命,野猪却凶狠的向老人扑了过来,就在这命悬一线之际,赤利却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并没有过来解围。
回到家后,老人十分生气,一怒之下将赤利绑起来痛打了一顿,还烧了一锅开水要将赤利烫死。就在这紧急关头,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十分怜惜赤利,便割断绑在赤利身上的藤条,放走了赤利。从此,充满委屈的赤利逃进了山林之中。可是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博斗的同时,赤利也在草丛中正与一条毒蛇进行着一场殊死的博头。
赤利被迫逃到了野外,在野外,它仍然是一匹猛犬,它靠捕猎为生,到也过得消遥自在。在一次与豺狗的战斗中,它咬死了所有成年公豺狗,并成为了这群豺狗的首领。
大约半年之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相遇,豺狗们疯狂地向老人和牧群发动袭击,由于老猎人没带防豺狗的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霎那间,只见赤利飞快的赶了过来,与这群豺狗拼命的厮杀了起来。最终,赤利以顽强护主的拼死行为保住了旧时主人的性命,故事看起来也是令人十分感动的。
就以上两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沈石溪来说,他们所描写的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对象不同,作品更是不同。前者以时代为背景,只写人与事。后者却是以动物为主要对象,写动物与人的关系。两人的作品是不能用谁好谁不好来评价的。
一个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擅长写动物小说,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从以上两个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以及两个人的作品来看,是一目了然的。但要纠正的是两个沈姓作家的作品是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衡量评判的,两者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如非要评说一下两人作品的高低价值的话,我要说:一个是两次诺奖提名,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你说谁的作品要胜出?我说,当然是前者啦。
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和同时期有家学渊源的,家境富裕的,不乏留美留英的海归博士作家相比,沈从文仅仅以小学没毕业的学历,从湖南湘西凤凰一个小兵,转身成为20世纪文坛大师,代表作《边城》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最大收获之一。(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人生经历很复杂,简单概括,沈从文先生传奇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先说沈从文家族。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沈家在当地还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家族。
沈祖父沈洪富早年参加曾国藩湘军,辗转各地和太平天国作战,并因此成为湘军将校,获升提督军衔,后任云南昭通镇守使,贵州提督。
沈从文父亲也早早入伍,并参加和组织了当地的反清起义,还参与谋杀袁世凯,失败后逃到关外。
受此影响,沈从文在完成必要的私塾学习后,1916年加入预备兵技术班,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小学毕业后,此后5年时间,跟着凤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过着很多人完全想象不到的痛苦吓人生活。
(沈从文作品《从文自传》封面)
1922年,受到五四时代精神影响,对行伍生活的厌倦,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沈从文觉得脱下军装,去北京寻求希望。跟其上司“湘西王”陈渠珍说明想法时,陈不仅支持他北上,还意外资助他三个月薪水,做北上盘缠。
1923年夏天,沈从文离开湘西,独自一人走过长沙、汉口、郑州、徐州、天津,到达北京。先是落脚在大姐夫田真家,因为学历太低,报考燕京大学失败,沈就到北京大学旁听,开始了“北漂”生活。
1924年,经过不断学习,投稿,沈从文文笔逐渐成熟,沈从文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受到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作家赏识,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成为作家。
1930年后到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成为教授。出版包括经典名篇《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时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提拔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成为著名编辑。
1934年完成的《边城》,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11月,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沈从文)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一文,无理指责沈从文是“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将他定义为“桃红色”反动作家。
受此影响,沈从文一度自杀,幸亏被及早发现抢救。但因郭沫若“定性”,沈从文因此正式中断了文学创作活动,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沈从文转移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工作,成为著名物质文物历史学家。
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开始解冻,一批解放前的优秀作家作品被陆续发现发掘。
沈从文作品因其浓郁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小说的诗意效果,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重新得到读者喜欢。
代表作《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其中《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