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9 12:59:25作者:佚名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明人李攀龙称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第一句,便是盘空硬语,表面上是写明月和关塞,但实际上,诗人是将深沉的历史感寄寓于诗中。这里,秦月汉关,都不是确指,而是互文见义,暗示秦汉两代的历史。
秦汉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边塞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那时的将士们早已化作寒烟衰草,然而,明月依旧,关塞依然,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 回忆历史,自然要返观现实,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诗的第二句,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相承。由“万里长征”,可知边烽未熄;由将士未归,足见征战之苦;是欲归不能,还是已战死沙场?诗人没有直说,但诗中所包含的不正是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的悲愤意蕴吗? 由这寥寥七字,人们或许可以想见那烽火遍燃的关塞,想见那漫漫黄沙和累累白骨,想见那“新鬼烦冤旧鬼哭”(杜甫《兵车行》)的凄惨情景。这句诗,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浓缩了唐代边塞的现实情景,恰与第一句相衬。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思接千载,追溯历史,随之则视通万里,描写现实,万里征尘尽收眼底,千年兴慨独上心头! 诗句将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恢宏的气象。
诗的第三、四两句,以假设句式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实际是承一、二两句,对历史和现实的进一步感叹。
“龙城飞将”是指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汉元光六年,卫青追逐匈奴至龙城,斩虏首数百。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右北平,汉郡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
诗人在此借用这两个典故,并非发豪迈之语,实是抒激愤之情。在诗人看来,假若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能活在今天,何愁边烽不熄!何愁胡兵不败!何愁万里征战的将士不归呢!这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岂不正是现实的悲剧吗?诗中议论,特别是绝句中的议论,多为诗家所忌。但所发议论若能见识高远、恰到好处,则会深化诗的内涵,增强诗的力度。
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论此诗时说:“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 风度胜故,情味胜故。”的确,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所发议论,高屋建瓴,寓意深邃,是议论,也是感叹;格调似沉郁,却又爽健,堪称“盛唐之音”。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这首《赠刘景文》乃苏轼所作,诗中意思是勉励好友荷尽菊残仍要有颗凌霜傲雪之心,至于橙黄橘绿来比喻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意志消沉,要振作起来。诗中意境表达了苏轼胸怀宽广,同时又对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谢谢。
你这首诗是从哪弄来的?
这是诗吗?
根本就不通呀!
慢慢夜空——什么意思? 开头就让人一头雾水。
不要说你看不懂,大家都看不懂。
诗人原作: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诗作系陆游罢官闲居(浙江绍兴)期间所作,之前,其在孝宗年间任隆兴(今南昌)通判时,因支持张浚北伐抗金被排挤乃至罢官。此时,诗人报国无门忧愤于胸的心情,可想而知。
全诗以游村抒情为主线,首联描写小山村丰收之年备酒食待客,足见其情真意切,其中“莫笑”二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村人质朴而真诚的情怀。整首诗最出彩的当属颔联,此佳句传诵至今,实属经典,看似写景,实则蕴含哲理,也反映出诗人的心理状态,对北伐收复旧山河仍然抱有强烈的幻想。颈联写的是春日山景与人事,古时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此时,农人祭社以祈丰年,为江南传统民俗,可见诗人对中华传统文明之热爱,亦抒发出对国家长盛不衰、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尾联转结以“闲游”之意境,借着月色轻叩柴门,与民同乐,热爱家乡,醉心民风之情跃然。
放翁之律,向以工见长,一首游山西村,四联56字,通篇不见“游”、“览”、“赏”等字,但句句不离主线,读来引人入胜,于珠玉般的文字里,寄以家国情怀,十分感人,不愧“南宋小李白”之称。
谢悟空!
李商隐是晚唐追求诗美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流传。
由于在党争中失势受牵,一生不得志,陏陏寡欢。常借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感情。《落花》就是这样一首诗。
小楼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处,所得是沾衣。
客人都已经了,小园里落花随风乱飞。一派人去楼空的落莫景象。落花稀稀落落铺满了弯曲的小道,远远的目送夕阳的余晖。诗人寂莫落魄的心情跃然笔端。"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诗人伤心不忍扫落花,希望它仍然回归。这是诗人的绝望,却也是愿望。诗人还是想有机会施展向己抱负的。回想自己一心报效国家,所得却是党争中受牵连,诗人也只能"肠断"加喟叹了。
黄头鲜卑入洛阳,
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
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
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问题: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诗到底隐喻的是什么?
这首诗类似于古代的朦胧诗,很像后来的李商隐,这首诗和一是《真娘墓》《简简吟》
有着类似的情感,只不过《真娘墓》《简简吟》是实写, 《 花非花》是虚写。放在一起看,很容易联想到是写一个女子。
1、《真娘墓》写自尽的歌妓
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 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 诗中写道:
2、《简简吟》写夭折的少女
诗中描述了一位貌美不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 女的过早夭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红颜易碎,世事无常,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很快逝去的无奈之情。诗中写到:
《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结尾的处异曲同工:
它们都同样描述了曾经存在过、后来又失去的美好,表达的是追念、惋惜之情。
结语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朝云暮雨的典故,这是对于爱情的惋惜和追忆。
词又被称为诗余,这首诗被后人收录入词谱,在钦定词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做《花非花》的小令
《花非花》 单调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韵白居易
这首诗体现了词的要眇宜修特质,古人写诗与写词往往有很大的区别,诗言志、词抒情,从表现手法上、立意上都有不同。
这首词隐喻的是一段感情或者是一个情人,欣赏这首诗除了《真娘墓》《简简吟》以外,还可以和贺铸的青玉案》一起品味:
同样没有说出那个人的名字,同样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都是一种惋惜和追忆。
@老街味道
关于雎鸠是什么,大部分的诗经辅助读物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种水鸟,背褐腹白,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常并游。诗经中用以比喻爱情忠贞的男女。
但实际上这个描述很难让人想象出雎鸠的样子。
有稍微详细的解释说:“雎鸠,一名王雎,状类凫鸥……”,但……王雎和凫鸥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是不知道的。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博物学家细井徇,在他的绘画集《诗经名物图解》中,画下雎鸠的样子,如下图:
这个形象,是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的雎鸠形象。
雎鸠的形象就这样了,但我觉得关于雎鸠的介绍,性情特点才是最重要的,雎鸠的性情,使其从“水鸟”这个概念中脱颖而出,而成为诗经中别具一格的“名物”。
“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常并游”这句话没讲完,原句应该是出自朱熹《诗集传》——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并游而不相狎”,这个才是雎鸠的高级之处。不相狎——保持距离,但是又能彼此感觉到对方的气息。不像多数人或动物那样不分场合地亲密无间旁若无人。一对雎鸠在一起,静静地并肩游着,你“关关”一声,我立刻也“关关”应答,无比默契,但不会过分狎昵黏在一起,这正是古人推崇的夫妻关系,诗经阅读的根本性指导书《毛诗传》称其为“挚而有别”:无比亲爱,但是又能各自独立。
那么,总结一下——雎鸠是一种水鸟,背上的毛是深褐色的,肚子上的毛是白色的;它们一辈子只跟一个异性相爱相伴,在一起的时候很温馨但是不会太张扬;有一个古老的夫妻关系——“挚而有别”,说的就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