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公孙丑 成语

更新时间:2022-12-06 01:06:41作者:佚名

纵复委身烹鼎之下,绝命肺石之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孟子 公孙丑 成语

本句出自《陈书·周弘正》。周弘正(496-574年),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南朝梁时,初任太学博士,后迁为丹阳主簿。南朝陈时,任历太子詹事、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职。

南朝梁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去世,他的儿子被封为华容公而没有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晋宝王被立为皇太子。周弘正因而上书,劝望晋宝王谦逊而礼让(即不做皇太子),在书末尾,说自己浅短的言说晋宝王如果能听取一二,“那么(我)纵然置身在烹鼎之中,绝命在伸冤石上,也好比是死而犹生、生而长存”。

历代皇位,都是嫡长子孙顺位继承。按此,昭明太子去世,那么其子就应该被立为皇位继承人,而不应该是非嫡长子孙的晋宝王。周弘正希望皇室稳定、国家安宁,于是上书希望晋宝王礼让而不做皇太子,改由合法继承人昭明太子之子做皇太子。周弘正这样做,一个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但是他却有一颗誓死明志的勇敢的心。为了“礼”的不废,为了王道的兴旺,为了国家的安宁,就算是死,他觉得也像是活着。

其实,人,确实应该为本心为信念而活。假如人有一志向,拼尽一生去实现,那么就算到死也没有成功,他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因为他的明天是明确的,他的生命是激昂而充满挑战的,他的每一个明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假如人生而无志,活着而茫茫然,那么就算他活得再久,也等同于死人;因为他的明天,是一片迷雾,他在迷雾里迷了路,他有明天就和没有明天一样。

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

本句与上句出处相同。大致意思是:古时有(大仁大义)的人,现在还能知道他们当时所说的话,而能够施行他们的言行人,除了殿下,还有谁呢?

句上半段“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让人想到出自《大戴礼》记载的一段话:

宰我问于孔子曰: 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 孔子曰: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木火财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大致意思是:有一位叫宰我的人,向孔子提出个问题,他说:“我听荣伊说黄帝治国有300年之久,那么请问,黄帝是人还是神?怎么能达到300年的?”孔子回答说:“黄帝一生勤劳,尽心竭力,而且教导民众节省物资财力。在他一生中民众得到利益一百年;虽然逝世,而民众敬畏他,沿用他制定的典章制度,又一百年;民众崇敬黄帝而遵循他的教诲,又一百年。所以黄帝的直接影响达三百年之久。”

那些伟大的人,有伟大的德行,他们本身虽然已经化为泥土,但是他们的高妙言行却不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被人遗忘。有的人追求永远的生命,我想,永远的生命大概就是指这个吧。

句下半段“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让人想到成语“舍我其谁”。它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它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我们也应该如此,常抱“舍我其谁”之志。路见不平,即当相助;世有不平,即当以平为己任。

《陈书》中还有许多名句,今列于下,予各位赏析:

《陈书·周弘正》

自惟多幸,懽沐道于尧年,肄业终身,不知老之将至。

《陈书·徐陵》

生轻一发,自重千钧。

岁月如流,平生何几,晨看旅雁,心赴江淮,昏望牵牛,情驰扬越,朝千悲而掩泣,夜万绪而回肠,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也。

《陈书·儒林》

夫文学者,盖人伦之所基与?是以君子异乎众庶。

《陈书 姚察》

尝得流连山寺,一去忘归。

图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