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6 10:56:11作者:未知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所建立的武周政权对历史贡献不小,她推动了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快速发展。
1. 诚信者,即其心易知。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下·诚信章》。诚信的人,他的内心是很容易知晓的。
2. 君子虽殒,善名不灭。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下·诚信章》。殒:死亡。君子虽然逝去,但他的美名却不会磨灭。
3.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出自唐·武则天《催花诗》。园中的花朵一定要连夜盛开,不要等到第二天早晨风吹之后再开放。
4. 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下》。利用栋梁可以建成大厦,利用舟楫可以渡过大河。
5. 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
出自唐·武则天《内训·迁善》。认为做所的事情只是小恶,这样一定会招来最终的失败。认为做的善事小,而不去做,最终一定会倾覆。
6. 早虑则不困,早豫则不穷。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下·慎密章》。处事之前,如能早作考虑,就不会陷入困境;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早有预防,就不会遭到困厄。
7.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卷下·慎密章》。修身端正身心,不可以不慎重。谋划事情,要考虑权变,不可以不严守秘密。
8. 忧患生于所忽,祸宫兴于细微。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卷下一滇密章》。忧患产生于有所疏忽,祸害兴起于细微的失误。
9. 朋友不信,则交易绝。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下》。朋友之间如果不能够做到以诚相待,那么这样的交情是很容易断绝的。
10.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出自唐·武则天《臣轨上》。如果想要家庭能够安定,一定要首先使得国家安定。
历史上真正的武则天确实是一个传奇,在男权社会里突破了时代界限,在其治理下,并没有出现乱政现象,而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使得天下太平,繁荣昌盛。
在其十来岁被选中入宫之时,面对家人的撒泪送别,武则天豪言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这句话也开启了她的传奇人生。
而唐太宗时期,武则天的地位并不高,在唐朝,除了皇后以外,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四妃为第一列,四妃之外为九嫔,嫔之后按位份为婕妤九等、美人九等、才人九等、宝林二十七等、御女二十七等、采女二十七等。刚入宫的武则天就是九等才人,并且在太宗生时,武则天的位份也一直没得到提升,根据唐朝后宫规定,没有子女的妃子都要在皇帝死后去感业寺做尼姑,武则天就在其中。
而在太宗病重之时,由于太子李治与武则天同时侍候太宗,二人产生感情,恰巧王皇后于宫中树敌萧淑妃,知道武则天为李治所爱后,打破伦理界限,将武则天接回宫中献于李治,并企图利用武则天对付萧淑妃。但李治却独宠武则天,使得王皇后计划落败,反而联合萧淑妃对付武则天。
虽然表面是一场宫斗,但实际上是王皇后背后的关陇集团与李治所要扶持的新势力庶人官僚之间的博弈。也正是在此博弈之间,唐高宗李治废掉王皇后,立了武则天为皇后,而在这场斗争中,由武则天力挺的新派势力也就成了其日后掌权的中坚力量,加上李治身体多病,武则天又具备极强的理政智慧,因此也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并开始笼络自己的人才势力,后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秤天后,二人共掌朝政。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留下遗嘱“太子即位于柩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后太子李哲继承大统,这便是唐中宗。但不久,因李哲破格提拔外戚,惹怒武则天,她召集百官,废李哲为庐陵王,立幼子李旦为皇帝,她也从幕后走向前台,牢牢的掌控了朝政大权。
武则天的也一行为也引起了诸多反对的声音,朝外的徐敬业发动兵变,开启了武装反武的序幕,但所有起兵都被武则天镇压下去,维护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而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手上,她还是缺乏舆论和理论支持,欲想称帝,她就必须在舆论上打破儒家思想的男权限制。于是,她命侄子武承嗣找到一块大青石,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将此石献给朝廷,称为洛水中打捞的奇石。看似戏法的作为却为武则天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她也被拥立为圣母神皇。
在随后,武则天又利用佛教的理论基础来为其称帝立朝大造舆论。后来就有百姓上万人书,请求武则天改国号称帝,连李旦本人都说自己不愿意再姓李,请求随母亲的武姓。武则天也就在百姓及百官的拥戴下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
随后,武则天便将精力放在了治国上面,她广开言路,举办科举,武举,提拔庶人,打破门阀制度。在其治理下,人口迅速增长,疆域不断扩大,经济空前繁荣。
但到了暮年的武则天,在皇位的传承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武家和李家究竟选择谁,让这位女皇帝很是为难,但在这个问题上,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起了很大作用,这个人便是狄仁杰,狄仁杰力荐武则天立储应当选择李家,如果立武承嗣为帝,她连宗庙都进不了,而后人会给其打上谋逆的烙印,因此,武则天立儿子李显为储君,并令武家后人武三思于堂前发誓,不许与李家争夺天下。
但由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形成新势力,对李显形成威胁,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杀掉张易之、张昌宗,并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则天立即传位李显。这一政变也标志着武周王朝的结束,天下最终回归李唐。
武则天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伟大功绩前承贞观、后启开元,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而她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流芳千古。
你吃吧,我不爱吃
算 既然全班当然包括没来的这个同学 但是人们日常对话比较随意 能意会就可以
阿武在位期间,她的政绩实在地说只能说一般。虽然阿武上台之后,她在科举方便搞了一个武举出来,在人才选用方面相较之前,她确实给了寒门庶士更多上升机会。不过,这里要说打压高门,给寒门庶士更多机会。这事情在也在唐高宗时期也一直在做。
阿武这一做法,只是一种政治政策延续。阶段性来说,阿武在这点可能比高宗更给力一点。但这点上,跟阿武自己想要做女皇,不得不更多拉拢可拉拢的对象也有一定关系。
同理,阿武巩固自己的权利,她不仅用良臣,还任用酷吏也搞了很多冤假错案。
当然,后期阿武巩固权利,当上了女皇之后,她自己也有收拾部分的酷吏。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是客观存在。内政上,阿武只能说功过参半。一方面她的作为维持了皇权运作,另一方面为争一个女皇的名头也造成很多混乱了。关于,女皇的名头。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争女皇的名头也就是满足阿武个人好名的欲望达成。实际上,争不争都不影响她摄政了。不争的话,利可能大于争。因为反武乱政这事情,跟阿武称帝有一定关系。李家复辟后,平反很多当年反武的人。
客观来说,阿武为了称帝,也是确实刻意整死了很多李家人。任用酷吏和冤假错案成堆,这两点上阿武确实是要负责的。而且这里说不是解决了来俊臣就没有其他酷吏的,阿武大后期信任自己男宠张易之兄弟。这两兄弟属于能搞事情,但是没有能力抖的主。大后期阿武的时代风气也不怎么样。
对外军政决策上,阿武基本上过大于功。因为当年她为了做女皇,整死了程务挺、黑齿常之,弃用王方翼等人。乘机崛起的后突厥默啜可汗占据漠南、漠北。总得来说,阿武把原本在唐太宗、高宗辛苦经营不错的地方,都付之东流。大后期的时候,阿武有心想要扳回来,但现实是覆水难收。阿武的对外战绩,基本上算是一败涂地。后其力挽狂,还得唐玄宗的经略。但是唐玄宗时代,为了扳回来,他也经略了很长时间。
唐高宗留给妻儿的江山是一个没太多烂摊子的江山,阿武留给自己子孙的江山一堆烂摊子。内政上有武家外戚的遗留问题,外政就是一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是唐玄宗时期收拾完了,但是收拾这个烂摊子,其实唐中宗上台也就在做了。
阿武可以做千古一帝,大概只因为她是女性。她实际的政绩很一般。
这点上,一些人为了给阿武翻案会说女性当权不容易,阿武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是迫不得已。恕我直言,如果阿武的是男性,那他的评价只会比现在低。
阿武是男性的话,他的发家史就是凤凰男渣男的起家史。历经简单来说:靠女方L某赚第一桶金,然后在L某女方病重的时候,跟女方的女儿A某勾搭上。逼走A某原来丈夫,自己上位。接着,A某病重的时候,他又趁机占了A某的家业。对自己的子女各种打压,在倒贴情人方便并不含糊。后期为了张家姐妹的开心,逼死了自己的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讲真,这本剧不是电视剧里标准的渣男嘛。难道把性别改成女的,渣就不渣了?
当然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啊,也是天才诗人王勃。如果连这都不知道,也难怪“百万英雄”那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对。不过趁着这个机会,我也好好讲讲这首诗。
这句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一首送别诗,原诗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开头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气势不凡,以“三秦”、“五津”这样开阔的境地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去向。盛唐人的送别,总是别开生面,没有儿女作态,也没有伤感消极,有的是新气象和昂扬的格调。
像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其他朝代的诗人,所没有的格局。
而王勃的这首诗,更是意气豪迈、新颖别致,不落巢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格局之高,在唐代五言中鲜有其匹。用开朗壮阔的胸怀将缠绵的儿女私情一笔撇开,惜别而不怨别,体现出一种超拔、旷达之气。
一个国家的精神,最深刻的反应在它的文学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是一句好诗那么简单,也是代表了整个盛唐青年的胸襟和气度。
彼时的大唐国力蒸蒸日上,人们都有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无论是边疆的将士军人,还是文坛的骚客才子,都有渴望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业的拳拳之心。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岑参的“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等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首诗还好在气脉的一贯流注,全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这也是唐代律诗的高妙之处。后世的宋明清诗,都缺少这种艺术表现力。
对于王勃的这首诗,无论怎样拔高都是不为过的,或者说,它当得起。这就是一首绝世诗歌,开启了盛唐、中唐的诗境先河。
王勃就像一颗灿烂燃烧的流星,划过盛唐的星空。虽然短暂,却有耀眼的一生。他的年纪轻轻,却位列“初唐四杰”,跻身于整个大唐帝国文坛的中央,十四岁即席写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24岁的生命历程,拥有许多活了七八十岁而无法取得的成就。
王勃,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
最后,奉送鄙人对这首诗的白话译文:
三秦大地拱卫着长安城阙,风烟弥望是你远去的五津。
与你分别时刻有重重心意,同为漂泊在外的宦臣游子。
四海之内存在你这个知己,无论天涯何处都像在邻居。
在这分别的岔道路口,请别像矫情儿女一样泪洒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