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5 12:18:21作者:佚名
学点《论语》来修身,每重读一遍,就会有新的领悟。今天,为大家分享“为政以德”.....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治政,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众星斗环绕着它。”
孔子在此提出以德为政的原则,使道德与政治连为一体,这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习主席《之江新语》中的一篇文章《多读书 修政德》里面也引用的这一句。
《之江新语》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不管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或者是一个家族。德行就像一个楼的地基,地基深厚,楼则可以盖的很高。一个人德行的“地基”如果足够深厚,权力越大,越高位,就越会把权力当成为人民、为企业、为家族谋幸福的工具。就不会以权谋私,不会颐指气使。所以我们才说“厚德载物”,你这个德行到位了,你才能够承载更多的东西。
启动书法:厚德载物法治对现代这会来说很有必要的。但法治规范的根在德治。制度摆在那里,可是你的德不在那里,那个这个制度谁会来遵守?对于没有德行的人来说,再好的法律都不过十一纸空文。单凭法治制度的强制执行,是不可能建设好一个文明国家或一个伟大企业的。
zhong'xing'peng'yue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真正的“众星拱之”,是不管你在不在位,你有没有权力,你有没有钱,别人都尊敬你,拥护你,爱戴你,感谢你。别人是从心底里觉得你有才有德,能为大家谋幸福。这样的“众星环绕”才是永久不竭的。而不是像“树倒猢狲散”一样,像“墙倒从人推”一样。正面的典型代表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老百姓十里长街相送,联合国下半旗致哀。我们的好书记焦裕禄,毛主席评价“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还有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现在的反面的代表也比比皆是,不管是官员“ZYK”,还是名人“F裤子”,还是那个遭千刀万剐的暴发户“CC生物”。
永远记住,德不匹位,得到的也终究会失去!
【下篇分享】
为政篇第二:“三十而立”
〓更多精彩内容分享,欢迎进入我的百家号!
简单的一句话,做到却很难,
吾日三省吾身!
人能正视自己不易,人能把自我约束变成一种习惯更不易,当然若把不易做到任意,人必获益。
醉了,少说两句。
对论语除了学习过的一些名句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句了。每次遇到一些气愤的事情,就不自觉会想起这句话,用来激励自己,调整心态,或许做不到君子,但至少不能做所谓的小人。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等古籍已经开始使用“君子”一词,“君子”原是指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与贤者、圣人、士人等有相同之处,都是指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论语▪述而》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还常把君子与小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比的存在。比如“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人格”是《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来的:“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睿智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至少应该具备仁、智、勇三种品格。
结合《论语》与儒家其他典籍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我认为一个君子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孔子主张要“仁者爱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具有君子人格。国君要爱民,实施仁政;普通人要爱人,有爱他人之心。“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真正的仁德之心。
君子要有智者之脑。孔子认为君子要“知者不惑”,就是指人要有睿智才能不迷惑,才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辨明是非。一个没有辨别之力的人不是睿智之人,没有睿智难免在生活社会中糊里糊涂,糊涂则难以修炼成君子。
君子要有勇者之品。一个君子要有勇毅刚强的品格,勇敢的人能够不怕挫折与困难;人生不易,面对未来不可知的艰难时世,懦弱之人难成大事,只有坚毅勇敢的人才能成功渡过难关。
君子要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君子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敢同霸王争高下,不向邪恶让寸分”。
君子要富贵不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就是君子,人得志时,大家一起努力实现理想;不得志时,则独善其身。贫穷不会改变其心志,高压不会使其屈服,顶天立地,方为君子。
君子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伴守的时候,也能够独善其身,“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真正的君子,有人无人的时候,对人对事都一如既往,不欺骗不轻狂,一如既往的本真。
君子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发奋图强;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象,厚植德行,承载万物。君子要自强自立,力求向前,刚强坚毅,有所作为。
君子要恪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的为人处事要守正持中,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处事留有余地。中庸之道不是做人做事无原则,而是关键在于不偏不倚,公正待人处事。
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那些要想弘扬自己好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总之,君子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要在仁心、智慧、勇敢、自强、中庸、慎独、正直与立业上下功夫,这些方面做好了,就是一名谦谦君子。
杀身成仁——仁道第十二则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原《論語•衛靈公》)
杨伯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钱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一个哲人说:“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公平的话,那就是:做真学问的人也许凄凉度日抱恨而终,但名利双收的御用学者,其下场却可能更可悲,因为历史会证明说:那些御用学者做的学问是假的。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安慰不畏强权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详细了解孔子,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做真学问凄凉度日抱恨而终的人。现代小人总在攻击孔子,说他一心想做官——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教育学生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们除了污蔑栽赃外,却没有一点事实证据。
其实,以孔子的学识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弃仁道原则,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认死理,太较真;官方语言是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期,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自从了解到圣人之道,我就决定终生固守之,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环境顺逆,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他教导学生“当仁不让,於师。(你们遇到符合仁道的事,要敢于担当,见义勇为,以此成为民众表率,引导大家共同奋斗。)”
上面说到,小人污蔑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向统治者乞求做官,根据历史记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一直住在老虎频繁出没的地方。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对统治者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对于贫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对于为富不仁的权贵阶层,消除残暴,制止杀戮,做到这些,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啊……那种不行“善人”之道,即对民众不自由,不民主,不宪政,而用“残、杀”的暴政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来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坚决反对暴政坚持主张仁政的政治家。这么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能够得到顽固实行暴政的统治者们任用做官吗?
孔子为了固守仁道,宁愿杀身成仁。他这样做,能够说他一心只想做官吗?他教育学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无论是在居住的地方与人相处,还是在外面办理事务,抑或在社会上结交朋友,都要做到谦虚有礼,端肃认真,诚恳厚道。仁者纵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坚守仁道;惟仁德威武,无远弗届)。”(原《论语•子路》)难道是要学生放弃仁道去做官吗?
孔子决不是口头革命派。孔子晚年为了普及仁道而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几乎死于非命。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机得以安全离开。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于遭人诬谄而被迫离开。
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毁掉。弟子见状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为了宣示仁道,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国有人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的野外,孔子等人走动不得,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才得解困。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临危不惧,轻视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使学生们由衷地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论语》而传世。
志士仁人,——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女人为何全是小人呢?主要女人比男人能生产,且有三个月的假期,而三个月假的第一个月,女人那时绝对禁处,不让男子碰的。平常月例假也是,。心理生理变化大,从闺女变成母亲,虽提升了,却把爱百分之八十转移到儿女身上!没办法的事,有些男人不理解做母亲的难处!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字字如珠玑。所以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文化的核心是 仁。仁就是将心比心,爱人。躬自厚而薄责其人。所以推行的是中庸之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当中最精华的一句就是:吾道一以贯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也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确确实实让我受益终身。
我父母均是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布衣"家庭。母亲目不识丁,父亲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扫盲班"学了几个字。他们没有知识但有些"文化",打我记事起父母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长大后走哪都不要充‘能’(认为自己很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等等,听多了觉得很烦。
在我的学生时代是"动乱"的十年,是批判封、资、修的年代,孔子更是打击的对象。根本没有《论语》这本书。“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作为"俗语"我铭记于心的。后来我方知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回想那时父母的"教导",与此语此义大同小异。从此,我便将“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我的"座右铭"。上学时我在课桌上刻的是它,上班时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放的是它,自家书桌上也离不了它。
在学校它提醒我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使我成为学生中的姣姣者。在工厂我拜老工人为师,处处好学,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企业管理者。在机关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一个小办事员到一个"班子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