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名句,诗人,诗题

更新时间:2022-12-05 10:56:14作者:佚名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周围明媚的阳光,微风吹拂的小草,流动的溪水,静伫的群山,包括亭台楼榭、花鸟虫鱼等等,都是诗人感知和抒怀的对象。

咏物诗,名句,诗人,诗题

诗人们赋予它们意象,展示他们的文采,抒发心中的激情,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下面就选择一些古代的咏物诗,谈谈自己的认识。

01

咏物诗中,作者往往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对生活的感触。他们解读外形,挖掘内在品质;联系背景,探寻所言之志。

例如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再如唐代贺知章《咏柳》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02

自然界的风花雪月都可描绘出独有的景致,浸润人们的心灵。在情感线索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再如清代郑板桥的《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低头的高风傲骨。

03

同样一种物体,在每个人眼中也应该是迥然不同或同中有异的。写出物体的独特个性,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

例如唐代元稹的《菊花》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而这首诗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发人思考。

再如唐代王维的《相思》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以红豆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后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04

咏物诗大多表达诗人自己高洁的品行,不俗的志向,远大的抱负等优秀品行。 特点鲜明,写法逼真,形神兼备。

例如唐代罗隐的《蜂》 :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现象,哀叹艰辛的人生历练,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再如元代王冕的《白梅》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中描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同时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05

有些咏物诗中作者托物寓意,借题发挥,往往寄寓美好的愿望,包含生活的哲理,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例如唐代张谓的《早梅》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我们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再如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整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你最喜欢的哪位诗人或词人呢?为什么喜欢?他们有什么名句

毛泽东,苏试,李白。

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

苏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些名言都可用在生活当中。

唐诗宋词的诗题和词牌是怎么来的,都是诗人词人自己加上的吗

词牌名的来源分几种,诗人词人自己命名的情况也是有的,后面详细叙述。

一、来自于唐代教坊曲,原名未改。比如《浣溪沙》《浪淘沙》《定风波》等等。

二、截取唐代大曲、法曲的某个片段,如《水调歌头》来自于唐代大曲《水调》的中序第一节,故名《水调歌头》。同理还有姜夔在祝融峰上发现的古谱所制的《霓裳中序第一》。

三、民间歌曲,以最初的内容定词派: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渔,《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四、即提问者所谓「诗人词人自己加上的」。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有词牌,又新标词牌。比如贺铸的集子里,就讲词牌名重新起了个遍。或者一些词牌在某个词人手中,爆出了名言警句,后人也会从名句中选取几个字重新给词牌命名,比如《念奴娇》因为东坡的「一尊还酹江月」又叫《酹江月》。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自度曲。自度曲即: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制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就好比一首新歌,作词作曲都是一个人,他自然有命名的全权。宋代的几个为数不多的能自度曲的大词人:

周邦彦:《蕙兰芳引》、《华胥引》、《塞翁吟》、《浣溪沙慢》、《月下笛》、《玲珑四犯》、《丁香结》、《锁窗寒》、《垂丝钓》、《凤来朝》、《玉团儿》、《青房并蒂莲》、《双头莲》、《隔浦莲》、《一剪梅》、《四园竹》、《解蹀躞》、《红林擒近》、《侧犯》、《渡江云》、《玉烛新》、《宴清都》、《庆春宫》、《忆旧游》、《花犯》、《六丑》、《瑞龙吟》、《红罗袄》、《解连环》、《大酺》、《烛影摇红》、《西河》、《夜飞鹊》、《拜星月》、《意难忘》、《扫地花》

柳永:《雪梅香》《醉蓬莱》

姜夔:《鬲梅溪令》《杏花天影》《醉吟商》《扬州慢》《长亭怨慢》

吴文英:《莺啼序》《澡兰香》《花上月令》

"梨花体诗人"赵丽华与“脑瘫诗人”余秀华谁对诗歌的意义更大

谢邀。

最粗暴简单的解释,赵丽华的诗歌很差,基本上是哗宠取宠,如果从文学史上判断,大概激不起任何反应。余秀华的诗歌比现在大多数的诗人都好,只不过很多诗人都不承认,尤其男诗人。如果从文学史上来判断的话,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余秀华是因为她是一名优秀的女诗人,而不是脑瘫诗人。脑瘫诗人这个说法,激发人们的反感和同情,反而让我们忽略余秀华在底层生活的苦难早就出对生活最深刻的领悟,这些苦难并未打垮诗人,升华为生活的智慧和文字,构成了她诗歌中很闪光的元素。

更专业的诗歌分析,留给评论家,我突然想起余秀华刚火爆的时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小事,顺便聊一下。

被媒体炒作的“脑瘫诗人”余秀华火爆之后,我收到了一位家境优越,做珠宝生意朋友的信息。她说读余秀华的诗歌让她感到“不适”:“她应该先把自己照顾好,再去写诗。家里人也不帮她治病吗?”

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写作的困境。我并不认为余秀华的诗歌有多么优秀,但是我从媒体采访的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到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困难中磨砺,日渐清醒的女性。也许她身体的残疾只能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多彩。她的诗歌源自她的生活,她苦难的人生。但是从她爽朗的笑声,以及坦率而毫不做作的谈论自己写作某些性禁忌的主题中,感受到她思想上的健康。当然,诗人并不必然就要生活在苦难中,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时候,只能从宿命的写作中发掘这种人生中丰富的意义。

很多人并不了解苦难的意义。苦难不是选择,是宿命,是无法逃离的人生。生理上的残疾,让人会愈加注意到精神上的尊严。也许,阅读她诗歌上的“不适”,不是因为她的诗歌,而是因为“脑瘫诗人”不应该这样写作诗歌。无论是用阶级差异,还是用女性视角,都无法让这位健康的,环境优越的朋友感受到苦难与诗歌之间的关系。

“何不食肉糜?”说出这样话的人,不用去读余秀华的诗歌。阅读只能让她困惑,因为她无法理解人生还有无法选择的苦难,而这苦难在绝境中发出的呐喊,通过优雅从容的书写,完成了某种神圣的蜕变:凤凰的涅槃。

我并不觉得余秀华的诗歌很优秀,但是余秀华比很多健康的诗人更优秀,这是真实的。

这首诗的诗题如何写

《宠不管,主之罪》

上联:诗人吟诗诗人醉,如何对下联

诗人吟诗诗人醉,轻歌慢舞舞动心!

如何理解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于宇宙的困惑,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古诗文中。不只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富有同样哲理意味的古诗文不在少数,比如李白的一首诗《把酒问月》,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展开思路,共同感慨一下古圣先贤们的集体智慧。

  • 首先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


  • 再来看李白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唐·李白


今天我们不对全诗做整体评价,针对题主的问题,仅节取两首诗其中的四句作对比。因为这四句诗,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谓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且往下看:

  • 《春江花月夜》这四句是: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 《把酒问月》这四句是: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了:

此两首四句诗均以人、月、流水为一组意象,以明月为永恒的见证,江水无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诗人们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暂上落笔悲伤,转而从人类的绵延中展开话题,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无穷无尽的人类,同永恒的月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恒的画面,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 我想,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也正是《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关键之一。而不仅仅是这几句诗,全诗整体的水平也达到历史巅峰,意境空灵旷远,葆蕴人文精神。历来对此诗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譬如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韵律宛转悠扬、饱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可以说将诗歌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说其盖全唐并不为过。

而大约就在300年后的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规劝客人的一段话,也富有同样的哲理意味。在这里,姑且引用这段话再次来阐述一下李白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苏子与客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唐宋两代,时隔岂止百年,张若虚、李白两人同苏东坡在不同的时空中,迸发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过各自的诗句,仿佛电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传达出了同样的人生经验和感受。从这方面来看,人类恍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环往复,永无停歇。

时至今日,较之往昔,虽然物质世界经历了沧桑变化,但是精神层面上,古往今来人人都是平等的,再丰富的物质世界终究只是表象和诱惑,正如苏东坡所说: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 或许,正是这些富有哲理意味的阐述,才是这些古诗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诗句阐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探求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冥潜于智慧的最深层次,无论经历多久的沧桑岁月也掩盖不了这些的光芒。

问题回答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我还想顺势继续说一些题外话:

关于永恒的话题,“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禁又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是的,与斯文也,吾今览之,感同身受矣!

李白、张若虚、苏东坡三人写水,写人,写月,在不同时空里,发出了一致的感慨。这不正是“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吗?真叹服于王羲之这一高明的预见!

有诗为伴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今夜有幸李白、张若虚、苏东坡、王羲之四人做客圆桌,一起探讨关于“永恒”的话题,拨开云雾见月明,以往心中的些许苦闷顿时烟消云散...。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今夜,他们四人做客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一个关于“永恒”的话题。会议之后,他们继续秉烛夜谈,畅所欲言,正所谓“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酒言欢,相见恨晚,感慨万千,彻夜不眠,相与畅谈乎采采,“不知东方之既白”…


上联:素笔诗题红叶句,怎么对下联

素笔诗题红叶句;

清笺彩绘翠山图。

素笔诗题红叶句;

鸾笺纹绣彩云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