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语录朋友

更新时间:2022-12-04 04:47:13作者:未知

1.《论语》—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国学语录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

2.《道德经》—老子(春秋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想要建一所高楼大厦,就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把根基打好。根基不稳固,即使大楼再高,再好看,也没有用。

3.《庄子》—庄子(战国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驱使,利益过后,人与人若过眼云烟。君子之间,不因无利益不互相关心,小人之间,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

4.《孟子》—孟子(战国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5.《墨子》—墨子(战国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郊游。

6.《荀子》—荀子(战国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即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废,要目标专一而不能三心二意。

7.《韩非子》—韩非子(战国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好高骛远。

8.《孙子兵法》—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不仅仅是战争,在任何斗争中,双方必定都各有优缺点,要赢得竞争对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对于对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点,以进行目的性的攻击,或者制造机会让对手出错,以此战胜。

9.《左传》—左丘明(春秋约公元前502年—前422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10.《楚辞》—屈原(战国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11.《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约公元前292年—前235年)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

12.《史记》—司马迁(西汉约公元前145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13.《汉书》—班固(东汉公元32年—公元92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14.《论衡》—王充(东汉公元27年—公元97年)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

推荐有益的贤才,采纳有益的主张,这是人所共知的。

15.《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约365年—427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时期不会再重复出现了,每天最难的是早晨再出现一次。及时的勉励自己继续努力,因为岁月不会等到你醒悟再时光倒流。

16.《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403年—444年)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宁可做遭受摧残的兰玉,也不愿做繁衍茂盛的野蒿。

17.《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1019—1086)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18.《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约465—532)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

19.《传习录》—王阳明(明代1472—1529)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20.《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明初1877—1927)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备注:图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联系删除。

国学的本质是什么

国学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有地而人生其上成国,有其国者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治国也。

国学是指华夏民族从远古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学术部分。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从内容上看,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等。其实外国也早已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了,严格准确地说应为;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称。

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写道:“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槽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周易》是国学吗

是国学,大数人上学,过去称国语,后来称语文,现在称文科。易经,少数人也没几个人弄通的,只能是国学的一部分,

怎样推广国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发扬国学首先要非常清楚中华文化的道统在哪里?然后次第爲何?毕竟弘扬国学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所以不是套市场的公式,一上来就是弟子规、三字经、伦语,学形式上的东西,背诵古文、穿汉服、顶礼作揖,这样的教育是本末导置的,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是无法理解的,难怪孔子到了五十岁才发现儒家思想的幤端,而感慨的説:五十以学易,假我数年,可无大过矣。

强迫式的教育只会固化孩子的思想,要懂得体验式教育,依循道统及次第,引导孩子在体验教育中启发文化真性,这才是真正办国学的方法。

首先,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是什么?是易经,所以易经要让孩子学习什么是阴阳,凡事都是阴阳同时存在,这种相对二元论对孩子的思维观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和”的基础教育,有了这种观念孩子看事情是会正反面同时思考的。 然后引导孩子阴阳生万物的观念, 让孩子有整体的宇宙观,这样孩子的思维是开阔如天地的。

接下来要引导孩子什么是八卦,从八卦中了解什么是秩序?什么是伦常?这时,才是三字经、弟子规、伦语、大学的体验教育。 最后才教什么是道?什么是德?然后接著是道德经的基础教育,从上善若水开始衔接引导,让孩子观水就是一种体验式教育,有了这种体验式的教育,再加上次第的正确,孩子的根性会与国学融合在一起,他的心里就启发岀真正中华文化思想的根基,这样的推广方式才是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意义。

国学应该如何分类

国学的分类,历史上有多次,但当前主流认识或为最佳分类应为编于清代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部汇总佳作,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是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一流学者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学者完成。

经部:分“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等共十二类。

史部:分“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传记类”、“地理类”等共十六类。

子部:分“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等共十八类。

集部:分“楚辞类”、“词曲类”等五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等名著。

后人又为之增添蒙学(启蒙学,例如:《笠翁对韵》等),其中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如何教国学

教学国学有以下教学经典方法:

1,一般的朗读法,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应用。

2,拍手朗读。借助动作帮助记忆。

3,擦字记忆法。老师板书随着学生朗诵逐渐擦去内容。

4,角色调换法。

5,卡片记忆法。

6,游戏巩固法。

7,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8,故事演练法。

9,鼓励法。

总之,方法的关键是老师同学间的配合和互动,让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率好。

你怎么看待国学文化

国学一个概念性词汇。

国学就是国家之学,国学是中国历朝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

《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概念。“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文化、学术体系。

首先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自己国学体系的文明古国,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有理由感到骄傲。

中国的东方文明,相对于西方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文明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到现代的一个奇迹。

国学在历史的发展上来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一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兼容并蓄,丰富壮大自己的内涵。

国学,请赐联

1.国学,中庸

2.国学,华夏

3.古风,国学

4.国学,风雅

如何传承国学文化

随着国家的提倡,国学越来越热,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周末黄金时段的荧屏。作为劳动人民的我们,看得不亦乐乎!要想更好地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诵读百家经典,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首先,从最基础的“三百千”、《弟子规》、《声律启蒙》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然后再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最后再读《道德经》、《庄子》。当然,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大量经典著作。

第二,诵读文学类经典书籍,比如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当然,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通读一遍二十四史,这个很难很难,普通人花费十年光阴也读不完。

第三,经常收看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储备。比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及《诗词大会》,另外像其他的节目《中华好故事》、《诗书中华》等也可以看一下。

第四,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经典文化,这个很重要。一个孩子从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对其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让孩子学国学不要学得太死,呆头呆脑的。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学习呢。

第五,参加国学比赛节目或者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参加比赛,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入传统文化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加入诗词圈子、书法圈子、绘画圈子、汉服圈子等,当然,加入什么圈子全在于自己的爱好。

传承国学,很难很难,作为国学爱好者的我们只需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就行了,学的太多也用处不大,毕竟国学属于落后的经典,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了,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为什么有的人反对国学

此问题实质上涉及两大问题:

1.什么是国学?

2.为什么有人反对国学?

先明确第一个问题:国学是什么?很多人会告诉你包括经,史,子,集呀,包括道家思想呀,有人更进一步,从“大国学”角度讲,还包括佛家思想呢。这种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定义国学。《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本人喜欢喆学(即哲学,是一门可带来吉祥的学问),所以我将从喆学中“形而上”的角度概括国学的概念:

国学,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论,即认为天地万物皆相互关联,同根异体,并且人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万物的核心所在(定义完)。

各位看官要注意,这个定义中包含当代哲学中的两大议题:

1.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论,即认为天地万物皆相互关联,同根异体】;

2.人生观:【并且人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万物的核心所在】。

或许有人会问,没有【价值观】呀。。。?呵呵,【价值观】其实是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不懂?且看如下举例分析:

例 1:宋代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关注国学的朋友们经常听到的名言,先生还提出了“民胞物与”,这就较少人知了,其实质都是儒家“仁爱”理念的表述,那么问题来了:儒家为何要提倡“仁”呢?因为世间万物本为一体,相互施与为善向上之力,则人间才能够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再发挥一下,古代常有“大人”和“小人”的称谓,为何?能力大者称之为“大人”,因其有能力行“大仁”于世间;能力小者称之为“小人”,因其有能力行“小仁”于世间(小人这个词后来发展成特指那些不做“好仁”,且破坏“好人”的人。。。)。有点跑题